经典系统与道体是一体相生的,没有经典系统则道体必如游魂,无所着落,而若无道体则经典系统亦如散落的珠子,不能彼此相通。
王弼云:‘僻,饰过差也。而思孟一系正是重点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,并且将儒学逐渐内在化、心性化,与后来以心性义理为主的理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内在关系。
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从《论语》的记载来看,子夏本人是非常重礼的,而且他在行礼的时候比较保守、拘谨,认为礼应从洒扫应对等细微处入手,由此一步一步才可以最终认识到礼的真谛。贵族们在行礼的时候,除了遵守各种繁琐的规定,同时还要有身体的,尤其是面部表情的配合。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。③王中江也认为《三德》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,整体上可以列为儒家。
但这里却认为,丧礼的本质应体现人的至哀之情感,而不在于外在的各种类型的服制。在子游学派的代表作品《礼记·礼运》篇中对礼是这样解释说明的: 夫礼,先王以承天之道,以治人之情。再者,用九的象辞天德不可为首也,用六的象辞以大终也,皆谓一念无明,没有初起之始,而有断尽之终,二者意思一致,《易》不过以乾坤分言因果而已。
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,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,其功外也,不亦悲乎!夫言与齐不齐,齐与言不齐,以言齐之,其齐犹非齐也。然狂热的保守主义者必要复古而尊儒经、立孔教,激进的西化论者则要把古书扔进茅厕而全盘地仪型西学,章太炎则在古今中西之间谨守中道,他通过回归原典的方式,重建了四玄经典系统,以回应复古派的孔教说和激进派的西化论。章太炎在《微言》及其续篇《菿汉昌言》(以下简称《昌言》)里,反复地申述道: 无意则我不立。(章太炎:《菿汉昌言》,《菿汉三言》,第85页)意思与此相近。
(16)章太炎:《国故论衡》中卷《原经》,第47页。(26)章太炎:《菿汉昌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第82页。
(51)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第25页。(46)关于章太炎的人性论思想,参见张春香:《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》第三章第一节《人格与人性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7年。如《微言》云: 皇侃言:己若欲自立自达,必先立达他人。⑥经为常道,是圣人的创作而具有文化与思想的典范性和权威性。
(15)钱大昕:《潜研堂文集》卷二十一《抱经楼记》,钱大昕撰,吕友仁校点:《潜研堂集》(上)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9年,第349页。孔子曾师事周太史老子,他理解的周代文化之诸胜义谛,多渊源于老子,然后传授给颜回,再转而由庄子所发挥,故曰:尽忠恕者,是唯庄生能之。有分别智所证验的,只是名相而已,而名相由一切妄法所证验,并非真的内证于心。至于章太炎为何在晚年积极地主张庄生传颜氏之儒、庄子即儒家,杨氏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比较分析,虽有新见,但不周圆。
再者,《微言》第42条解释《说卦》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以为证得生空、法空之义,其旨趣亦归宗于一切皆空,即无我道体。故唯文王为知忧患,唯孔子为知文王,《论语》所说,理关盛衰,赵普称半部治天下,非尽唐大无譣(一作验)之谈。
(43) 章太炎相信《论语》真孔子书(44),《易传》是孔子绍述文王之道的书,他以无我、无生来定义二书的思想性质,四玄的核心理念于此可见。(20)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第71-72页。
章氏举例言之,《国语·吴语》称挟经秉枹,是以兵书为经。章太炎以编丝缀属解经的另一目的在于,把儒家所私有的经书名义,转化为诸子百家所共享的类名。李斯之法律,平津之经术,西晋之老庄,晚年之王学,是已!(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2011年,第69页) (18)章太炎:《国故论衡》中卷《原经》,第44-45页。(71)心斋、坐忘离不开健康、宁静的身心。正因《检论》与《微言》有相通的地方,这可印证前文说的,《检论》独辟经学卷体现了章太炎重建经典系统属维新式,而非革命式。(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第48页)这里也以静坐为心斋、坐忘的修行方法。
所见一毫不尽,不能坐忘。章太炎在申述章学诚的观点时,表达了两层意思:其一,儒经是记事的史书而非常道,不代表确定的、普遍的知识。
(48)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第34页。此所谓一切种子如瀑流者也。
章太炎讲无生、无我的人性论,自然不赞成生之谓性说。(83)忠恕是在人际交往中,在一个情感真实的世界里,互相地施设、彼此地给予中完成的。
无分别智所证,始是真如,是为真证耳。如魏晋的三玄,乾嘉以降段玉裁的二十一经、龚自珍的六艺之配等,都突破解经类传记和儒家类子书的局限,把要升格的经书扩展至子、史、集部,表现出改子书为经,甚至是改史书、集书为经的倾向。因而,章氏对《系辞》的解读,可视作发明孔子的思想。(24)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第24页。
作为三玄扩展版的四玄,则是章太炎的经典系统。(34)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章太炎著,虞云国校点:《菿汉三言》,第24页。
静坐能够调和生命气息,澄清精神思虑,从而保持身心的灵敏与祥和,使知与恬交相养(72),经由恬静的身心,晓悟般若智慧他在《訄书·清儒》篇说: 然流俗言十三经。
章太炎批评西洋哲学重物质而证验少,表扬中国哲学重人事而可从心实验,证知心之本体(61),忠恕即其证验的方法之一。……夫一日克己而天下归仁,自非上圣,何以得此?(67) 这里,章太炎用《论语》、《庄子》记载的颜回言行,比附佛家的施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和智等六度。
斯乃佛道究竟之地,则如来乘义也。其实,《孟子》分明是子书,非但不是经典,也并不是传记。至于章太炎为何在晚年积极地主张庄生传颜氏之儒、庄子即儒家,杨氏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比较分析,虽有新见,但不周圆。(胡适:《中国哲学史大纲·导言》,北京:东方出版社,1996年,第23页)胡适认为章太炎的诸子学思想是有条理系统的,但他没有指出是怎样的系统,他更未看到章氏的四玄经典系统及其思想。
关 键 词:章太炎 四玄 无我 忠恕 克己 绝四 中国古代尊崇儒家经书,但从经学史来看:一者,儒家经书不是单数,而是复数,如五经、十三经。第二则材料所谓生空,亦属唯识义,指了悟众生为五蕴之假和合,无有实体,无有自性,一切皆空。
孔子绝四:无意,无必,无固,无我。其二,诸子书有称经的传统,学术史上有改子为经的现象。
同样,作为身观、亲证的方法,忠恕与绝四的义旨相近,目的在于证得人我空、法我空,破人我执、法我执,亲证无我道体。《周易》所说义理,虽大多不离恒审思量的意根和清净杂染的阿赖耶识,然乾元用九和艮卦爻辞已具备三乘,超脱意根和阿赖耶识,断人我见与法我见,契合圆成实自性的无我道体。